文章内容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 《十一局文化》
2024-02-20     浏览(26)     (0)


个支墩为一组,可以避免过于削弱。在水工二处的技术人员支持下,我自己又做了一次软胶试验,证明应力状态问题也不大,后来把它也作为初步设计中八个方案之一送审。

1955年12月,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成立。为了修好我国第一座超过百米的高坝和百万千瓦的水电站,1956年9月21日,第一个赴苏考察代表团在张铁铮副局长、张海峰书记的率领下到达苏联。大使馆商参处燃料组通知我去莫斯科迎接并参加代表团工作。代表的成员还有汪胡桢、王英先、礼荣勋、童振铎、张文彬、王庭济、曹维恭、李名播、娄云彤等同志。

这次考察任务重,时间长,从工程管理到具体技术都要涉及。先到乌克兰的克里米秋克,然后到伏尔加河的斯大林格勒,经伏尔加河、顿河到齐姆良水库,再去外高加索看高水头水电站,格鲁吉亚共和国的赫拉姆水电站、阿尔美尼亚的塞万湖梯级水电站,再到列宁格勒去高尔基和莫洛托夫的卡马水电站,回国时途经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两座水电站。全程共3个多月,到12月28日返回北京。

不久,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做完初步设计,确定1957年2月在北京进行审查。会议在西郊宾馆举行,参加人员达200多人,分别按照水工、施工、水能规划、机电等组进行审查,会后拟出了各组审查报告。记得当时最主要的决定是采用坝后式电站方案,不用坝内厂房方案,对于枢纽的使用说明保证率的提法还是按原来的,但实际应用将会调整,对于施工,打算先造比设计低十米的坝,以后再考虑加高。此报告送国家计委审查时,苏联主要专家只好暂时在我国内等候。

这时党中央收到了大学毕业生温善章的意见书,认为三门峡不应修成高坝大库拦泥,应该低水位运行,尽量将泥沙排出,尤其要防止泥沙淤塞渭河、影响西安。这一意见书送达中央后,一些领导同志认为若要发电,不一定非要放在三门峡,甚至火电也可解决。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涉及到黄河下游规划,弄不好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兴建也成了问题。

苏联专家在等候国家计委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书,没有什么事可做。4月初,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张铁铮同志邀请他们到我国水电站工地参观和咨询,先到新安江,再去江西赣县看上犹江,再经韶关去广州看流溪河。苏联专家对这3 座水电站的布置、地基处理等都提了一些意见。

5月的一天下午,突然通知我到水利部。因为李葆华、钱正英两位副部长要去国务院向邓子恢副总理汇报三门峡的事,也要我参加。邓老主要提出自温善章来信后,中央领导十分重视,三门峡枢纽如不发电,专司拦洪、灌溉是否可以修得低些。由于当时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不那么深刻,对渭河流域究竟影响如何还缺乏感性认识。李、钱副部长觉得,可以考虑针对温善章来信在中国水利学会举行一次讨论,听取各方面的意见。5月下旬在西郊宾馆举行了三门峡水利枢纽技术座谈会,到会有200余人,代表了各方面的意见。温善章在会上讲了关于降低三门峡水位运行的意见,水科院水文所工程师叶永毅同志支持他的看法,后来简称叶、温方案。会上几乎都赞成高坝大库方案,可见当时大多数同志对泥沙淤积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于水能的不能充分利用感到惋惜。大家本着百家争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阐述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张含英理事长整理出综合意见,上报水利部。

1957年5月,国家计委经过慎重研究,提出了一份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和技术设计任务书。苏联专家认为根据这个文件可以继续设计工作了,即于6月初返国,我也于7月初去苏联列宁格勒。由于机电工作已经逐渐增多,原来在我国驻苏大使馆燃料组工作的陆兆鸿同志也担任三门峡工程局的设计代表。